A brief version of this protocol appeared in:
Advertisement

Navigate this Article


 

Phenotypic Observations of Rice Critical Development Stages   

How to cite Favorites Q&A Share your feedback Cited by

实验原理:水稻种子从萌发到植株的生长发育直至结实,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实验目的:通过对水稻植株不同发育时期,重要器官在植株、器官、组织水平上观察,了解其生长发育的特点,方便开展生物学实验。

关键词: 水稻, 生长发育, 表型观察

仪器设备

  1. 相机
  2. 普通体式及卧式光学显微镜
  3. 微分干涉显微镜
  4. 扫描电子显微镜
  5. 组织切片
  6. 碘染实验

实验步骤

一、水稻生长发育特征描述

  1. 水稻种子的萌发
    部分品种的水稻的种子存在一定的休眠期。打破水稻休眠,可以在非封闭的条件下用50 °C左右温度把种谷加热4~5 d。种谷直接暴露受热是无害的。但当种谷密闭阻止失水时,受热时间延长便可能死亡。
    水稻种子萌发需要以下的条件:
    1.1
    足够的水分:吸水量为本身风干重的25%开始萌发,40%正常发芽。
    要达到足够的种子含水量,浸种时间因浸种温度不同而异。当水温在30 °C时约35 h,水温20 °C时约60 h以上,水温10 °C时约70 h,所以早、中稻浸种时气温、水温都低需浸3 d,迟播的中稻因气温水温升高浸种2 d即可,晚稻气温水温都高,浸1-2 d,但要注意勤换水。
    1.2
    适宜的温度: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 °C (粳),12 °C (籼),最适温度为28-35 °C,最高温度为40 °C。
    高温破胸:将吸足水的种子放在35~38 °C的温水中持续20 h左右,即可破胸 (露白)。
    适温催根:当种谷开始破胸,降到30 °C左右进行催根。
    保温催芽:当80%以上的胚根突破种皮时,将温度降至25 °C左右并淋透水分进行催芽。当芽长达半粒谷,根长达1粒谷长时,即可摊凉冻芽,并保持湿润。
    1.3
    充足的氧气:稻种萌发和幼苗生长,还要有充足的氧气。
    水稻种子萌发时,最先长出是的种子根和胚芽鞘,随着进一步的发育,不定根和真叶分别从地下和地上部分长出。

  2. 水稻属于须根系类型,其包括种子根,不定根,侧根和根毛。种子根由胚根发育而来,只有一条,后期退化。不定根由茎基部若干不伸长的节上发生,又称节根。最初从芽鞘节上长出的不定根叫芽鞘节根,共5条,靠近种根一侧的有3条,其对边有2条。水稻播种后,其种子根向下生长,当第一片完全叶长出后,开始生长不定根,也称节根,最先从芽鞘节上长出的5条不定根称芽鞘节根,即所谓的“鸡爪根”。随后在地表下部各分蘖节即根节,由下向上长出不定根 (节根)。整个根系的生长按照发根节位可分为上位节根和下位节根,它们的发生均遵循与叶龄N-3的规律。下位节根是水稻分蘖期功能根系,其根数和根长随分蘖数的增加而增加,并开始向纵深生长。上位节根发生在拔节期前后,是后三叶决定产量的主要功能根系。整个根系的生长到抽穗期达到高峰。
    根毛:着生于不定根之上对于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有重要作用。

  3. 叶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的生长来自于茎的生长点顶端分生组织,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按互生的顺序分化出叶原基,随后叶原基逐渐膨大伸长。首先是叶片的伸长,然后是叶鞘的伸长,当叶片伸长达8-10 mm时,卷筒状的叶片基部出现缺痕,此后在此缺痕处分化出叶舌和叶耳,叶片和叶鞘的交界处形成叶枕。区别于多数植物的是,包括水稻在内的禾本科作物叶片形成的是平行叶脉,而非网状叶脉。水稻的叶片在幼年期保持有较快的抽出速度,而一旦叶片长出的速度出现明显的减慢,则表明水稻的茎顶端进入生殖生长时期。
    水稻叶形态分为3种:
    1)
    发芽时最先出现的是无色薄膜状的芽鞘。
    2)
    从芽鞘中长出的第一片绿叶,只有叶鞘,一般称为不完全叶。
    3)
    自第二片绿叶起,叶片、叶鞘清晰可见,习惯上称为完全叶。完全叶包括叶片、叶鞘、叶舌、叶耳和叶枕。
  4. 分蘖
    分蘖是水稻区别于多数双子叶植物的特殊分枝,粳稻中花11的分蘖从4-5叶期开始。叶、蘖同伸现象:母茎第n叶出现时,正是 (n-3) 叶位的分蘖出现期。从主茎上发生的分蘖为一级分蘖,从一级分蘖上发生的分蘖为二级分蘖,依次类推。
    1)
    有效分蘖:在拔节时≥ 4叶期 (3叶1心) 的分蘖。
    2)
    无效分蘖:在拔节时< 3叶期 (2叶1心) 的分蘖。

    在苗期的时候水稻的分蘖会快速的长出,而进入生殖生长后,分蘖则停止发育。但是在种子成熟后,如果营养和气候条件许可的话,水稻会继续长出新的分蘖,包括抽出的高节位节上分蘖芽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长出,但是往往不能正常的开会结实。

  5. 茎有支持、输导和贮藏的功能。稻茎一般中空呈圆筒形,着生叶的部位是节,上下两节之间为节间。稻茎由节和节间两部分组成。茎秆:茎上部有若干伸长的节间形成茎秆。
    茎的初期生长则由于顶端分生组织的活动形成新的茎节和叶子。从穗分化开始到结束,茎顶端分生组织退化。则后期的生长靠居间分生组织,当茎的各个节间进行居间生长,开始伸长达1-2 cm时,称为拔节,是节间基部的分生组织细胞增殖与纵向伸长引起的。所以水稻茎的生长是由顶端生长开始经居间生长结束的。
    1)
    节间伸长初期,生产上称为拔节。
    2)
    节间充实:伸长期后,节与节间物质不断充实,硬度增加,单位体积重量达到最大值。
    3)
    物质输出:抽穗后,茎秆中贮藏的淀粉经水解后向谷粒转移,一般抽穗后21d左右,茎秆的重量下降到最低水平。
    4)
    分蘖节或根节:稻茎基部的节间不伸长,各节密集,节上发生根和分蘖,习惯上称它为分蘖节或根节。
    5)
    水稻的节数与叶片数等同,但是能拔节形成正常节间的,往往只有4-7个节,大部分节间是无法延伸的,水稻的拔节时间往往和进入生殖生长时间的高度重叠。

  6. 稻穗为特殊的有限花序类型,其由穗轴、一次枝梗、二次枝梗、小穗梗、小穗 (小花) 组成。当水稻进入生殖生长后,在茎顶端形成花序分生组织,在其侧边,分化出一次枝梗原基,并在一次枝梗原基上依次分化出二次枝梗原基、小穗原基、小花原基,并且最终按照ABC的模型,发育出水稻的花器官。在形成一定数量的枝梗和小穗 (小花) 后,花序分生组织也转变为小穗分生组织,最终形成顶花,从而使得水稻的穗成为有限花序。小穗是禾本科作为特有的组织,一个水稻的小穗,形成3朵小花,其中有两朵最终分别退化为护颖和副护颖,从而使得小花和小穗的数目相等。水稻花器官由一枚内颖,一枚外颖,两枚浆片,6个雄蕊和1个雌蕊组成,有证据表明浆片发育起源上等同于花瓣。
    丁颖将稻穗的发育划分为八个时期,其中前四期为幼穗形成期 (生殖器官形成期),后四期为孕穗期 (生殖细胞发育期) (表1)。
    结实期从出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又可分为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 (黄熟期) 和完熟期,大约30d左右。稻穗发育时期的几种鉴定方法见表2。

    表1. 稻穗分化发育时期的主要特征


    表2. 稻穗发育时期的几种鉴定方法


二、图解水稻生长发育特征

以粳稻品种“中花11号”简称ZH11为例 (图1-5)。


图1. 水稻幼苗期发育过程图解。种子从萌发到分蘖前期称为幼苗期,此时期主要表现为叶片的增加,株高的增加主要是叶鞘及叶片的伸长。


图2. 水稻分蘖期发育过程图解。水稻从分蘖开始至拔节称为分蘖期,此时期主要表现在叶片及分蘖的增加,分蘖的产生主要在侧生分生组织。


图3.水稻拔节期形态与穗发育过程图解。从稻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此时期主要特征是节间的伸长和分蘖的产生,水稻幼穗发育从一期至二期很难观察到。


图4. 水稻抽穗期形态与花器官发育过程图解。抽穗期通常可以延长至20d左右,此时期主要特征是生殖器官的发育,此时成熟叶片叶舌基本退化,ZH11有效分蘖可达10-20个。


图5. 水稻结实期发育过程图解。结实期从出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又可分为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 (黄熟期) 和完熟期,此时期主要特点在种子的成熟,ZH11地上高度通常在90-110 cm,地下根长约40-70 cm。

注意事项

水稻的生长发育是内源因子和外界环境共同调控的,通常气候、水分、营养等条件都会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发育,如分蘖数、株高、抽穗期、结实率等重要农艺性状,此外,不同的水稻品种在各发育时期长短不一,因此对于表型的观察要谨慎小心,表型间的比较应与对照同期同地进行。

Please login or register for free to view full text
Copyright: © 2018 The Authors; exclusive licensee Bio-protocol LLC.
引用格式:都浩, 王磊, 熊立仲. (2018). 水稻重要发育时期表型观察. Bio-101: e1010178. DOI: 10.21769/BioProtoc.1010178.
How to cite: Du, H., Wang, L. and Xiong, L. Z. (2018). Phenotypic Observations of Rice Critical Development Stages. Bio-101: e1010178. DOI: 10.21769/BioProtoc.1010178.
Q&A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comments about this protocol, you are highly recommended to post here. We will invite the authors of this protocol as well as some of its users to address your questions/comments. To make it easier for them to help you, you are encouraged to post your data including images for the troubleshooting.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comments about this protocol, you are highly recommended to post here. We will invite the authors of this protocol as well as some of its users to address your questions/comments. To make it easier for them to help you, you are encouraged to post your data including images for the troubleshooting.

We use cookies on this site to enhance your user experience. By using our website, you are agreeing to allow the storage of cookies on your computer.